案例
圖1
在囊斑中,耳石膜需要借助耳石的幫助增加自身質量(即慣性),以便更敏感的感受線性加速度,在耳石膜和伸入其中的毛細胞之間形成剪切力,興奮毛細胞;而在半規管中,隨頭部運動,內淋巴自身的流動速度就足以推動壺腹嵴使毛細胞興奮,不需要再借助其他手段加大內淋巴流動的速度了。如果耳石由囊斑滑落至半規管中,耳石的存在就會加劇內淋巴的流動,使得低強度的頭部運動就可以產生極大的內淋巴流動速度,進而使毛細胞產生過大的興奮。這就好比正常情況下,你原地轉十圈才會覺得天旋地轉,而現在如果耳石在半規管中,你微微轉頭這樣一個動作,就相當于原地轉十圈的效果!
大家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正常情況下,人體頭部轉動也會引起很微小的眼震,但這微小的眼震,我們平時是觀察不到的,因為由前庭外周感受器興奮所引起的眼震有一個特點,叫做固視抑制,即眼睛凝視一物體時,源自前庭外周的眼震的幅度會減小。我們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這種固視抑制的機制隨時都在發生,因此正常情況下頭部轉動誘發的眼震不易觀察到(除非在黑暗環境下戴紅外成像眼罩觀察,這也是臨床檢查的手段之一)。
正常情況下,頭部轉動誘發的眼震的特點就是《前庭-眼反射》所涉及的內容,不知大家有沒有牢牢記住《前庭-眼反射》中眼外肌支配眼球運動的內容,因為耳石檢查中就是要通過肉眼或紅外成像眼罩觀察眼球運動來進行診斷的。
三、眼震
圖2
眼球右轉,左向眼震(或稱向左的眼震)
眼球上轉,下向眼震(或稱向下的眼震)
眼球下轉,上向眼震(或稱向上的眼震)
當然也有以上任意兩種眼震的組合,例如眼球左上轉,那么就稱為右下眼震。對于眼球內旋、外旋的運動,在眼震的概念里都統稱為扭轉眼震。
四、耳石檢查
耳石檢查的內容就是做一些動作來刺激各半規管,然后支配眼外肌,進而促使眼球運動,通過眼球運動來進行診斷。
耳石檢查分為翻身試驗和Dix-Hallpike試驗(Dix-Hallpike是兩個發明該測試的人的名字)。翻身試驗中,如果患者不便于翻身,可以選用轉頭這個動作來代替翻身;反之,如果患者頸部活動受限,則選用翻身動作。具體動作包括向左翻身/轉頭(圖3)、向右翻身/轉頭(圖4)。Dix-Hallpike試驗包括左垂頭(圖5)、左垂頭至坐起(圖6)、右垂頭(圖7)、右垂頭至坐起(圖8)這四個動作。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正常人在做翻身和Dix-Hallpike試驗不會有任何不適,而典型的耳石癥患者,在做以上動作時會誘發強烈的眩暈和眼震。不同半規管耳石癥的眼震特點總結如下表,我們按照“如果是哪個半規管的耳石癥會誘發哪個方向的眼震”這樣的邏輯來描述。
其中,眼震的強度,較大、較小是左右相對而言,眼震大小可以通過肉眼定性判斷或通過紅外成像眼罩精確測量。持續時間上,并非嚴格以1min為分界線來區分半規管耳石癥和壺腹耳石癥,如果是半規管耳石癥,眼震強度有衰減,持續時間較短;而壺腹耳石癥,若保持翻身/轉頭的姿勢,眼震強度無衰減,持續時間較長。
最后,我們結合動作和眼震特點的動畫來強化記憶耳石檢查的眼震特點。
—————————————————————————————
1、左水平半規管內的耳石癥
左翻身,較大的左向眼震,<1min
右翻身,較小的右向眼震,<1min
—————————————————————————————
2、右水平半規管內的耳石癥
左翻身,較小的左向眼震,<1min
右翻身,較大的右向眼震,<1min
—————————————————————————————3、左水平壺腹內的耳石癥
左翻身,較小的右向眼震,≥1min
右翻身,較大的左向眼震,≥1min
—————————————————————————————
4、右水平壺腹內的耳石癥
左翻身,較大的右向眼震,≥1min
右翻身,較小的左向眼震,≥1min
—————————————————————————————
5、左后半規管內的耳石癥
左垂頭,主要為向上的眼震,<1min
左垂頭至坐起,主要為向下的眼震,<1min
—————————————————————————————
6、右后半規管內的耳石癥
右垂頭,主要為向上的眼震,<1min
右垂頭至坐起,主要為向下的眼震,<1min
—————————————————————————————7、左前半規管內的耳石癥
右垂頭,主要為向下的眼震,<1min
右垂頭至坐起,主要為向上的眼震,<1min
—————————————————————————————8、右前半規管內的耳石癥
左垂頭,主要為向下的眼震,<1min
左垂頭至坐起,主要為向上的眼震,<1min